紅色資源催生鄉村振興之花——山東陽谷縣加快構建紅色文旅發展新S包養網心得格局_中國鄉村振興在線_國家鄉村振興信息門戶

作者:

requestId:68714005791db6.97432026.

“這個周末,我和家人游覽了坡里暴動舊址、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戰役紀念園、魯西第一個黨支部紀念館……”近日,回味不已的市民朱建國說,“陽谷是堅定紅色信仰的一方土地,每次踏足,破空而來的總有歷史的回聲。”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山東省陽谷縣深入挖掘紅色文旅資源,積包養網極構建紅色文旅新格局,將紅色資源融入鄉村振興,紅包養網色文化優勢正轉化為包養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紅色文旅資源的積淀與挖掘,為包養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續航賦能。

紅色基因滋養鄉村文化

走進壽張鎮沙河崖村,一條南北街道穿過村莊,路邊一座歷經滄桑而保存完整的青磚院落,正是劉鄧大軍渡河指揮部舊址。它與擴建的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戰役紀念館、渡河廣場,共同組成了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戰役紀念園,紀念當年劉鄧大軍強渡黃河那段氣勢恢宏、彪炳史冊的光輝歷包養史。

陽谷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紅色基因在此熠熠生輝。近年來,陽谷縣文化和旅游局以黨建為引領,積極開展對革命文物的挖掘保護、建設提升,推送了十余處具有較高價值的紅色革命舊址,申報省、市革命文物名錄。

“擴建的紀念園,真的讓我大開眼界,參觀完后,深感震撼。”近日,來自濟南的自駕車友黃立感嘆道。黃包養立感慨的背后,是陽谷縣積極挖掘紅色基因,滋養縣域文化特別是廣大鄉村文化的不懈努力。

近年來,陽谷依托紅色革命舊址、原址,重點打造了3處紅色革命教育基地:劉鄧大軍渡河指揮部舊址已擴建為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戰役紀念園,是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革命教育基地;在中共九都楊支部原包養址,建設了占地1.5萬平方米的九都楊魯西第一個包養黨支部紀念館,成為魯西弘揚革命傳統、開展黨性教育的重要基地;依托革命歷史,包養網建設坡里暴動教育基地,已對外開放。

陽谷縣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訾士勇說:“通過對紅色革命舊址的不斷打造提升,逐步形成紅色文化集群效應,構建輻射廣大農村的縣域紅色文化品牌。”

紅色文化引領文明新風

走進郭屯鎮九都楊村,筆直的公路、干凈的街道、紅色的標語,一切都營造著肅穆莊包養網嚴的氛圍。從2020年11月開始,陽谷縣陸續投資2000余萬元,建成了魯西第一個黨支部紀念館,去年6月30日,正式開館,豐富了聊城“平原紅色文化長廊”的內涵。

這是一種不忘初心下的心心呼應!

“紀念館的建成,成為村民引以為傲的大事,本村及周圍村鎮的黨員可以在‘家門口’接受紅色教育,這也成為村‘兩委’班子的精神食糧,進一步激發出黨員為老包養百姓辦實事、致力鄉村振興的責任感。”九都楊村黨支部書記楊福文說,“開館不到1年,已經有5萬余人在這里接受紅色精神的洗禮。”

在挖掘當地紅色旅游資源的同時,陽谷縣不忘追溯紅色資源背后的感人故事,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進一步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包養網民風,調動起廣大群眾投身鄉村振興的積極性。

一座紅色包養網教育基地的拔地而起,不僅提高了村民的精神高度,還讓包養網昔日臟亂差的小村莊,搖身一變,成為活力秀美包養的紅色旅游村。

走在定水鎮坡里村,佳木林立,花草長滿公路兩旁。一排排房屋披著深棕色“外衣”,與蔚藍天空交相輝映。

“以前這包養里是個大坑,充滿垃圾、污水,臭氣熏天,村民包養都繞著走。”76歲的坡里村村民丁士棟站在坡里暴包養網動教育基地前的包養廣場上說,“現在大坑成了文體廣場,我們經常在這里健身。”

訾士勇表示,隨著一座座紅色教育基地的建成,村風民風也不一樣了,村民素質提升了。以前,簡單的一個項目都很難在村里推進,現在,村里同時進行多個項目,村民都積極配合。

包養網

“紅色引擎”賦能農民增收

紅色基地有“學頭”,美麗鄉村有“看頭”,田園情結有“逛頭”……紅色資源孕育了紅色文化,紅色文化浸潤著廣大鄉村。依托紅色資源,坡里村、沙河崖村、九都楊村的紅色旅游包養、紅色研學、黨性教育培訓等紅色產業形態,正逐步形成。

強基固包養網本,紅色引領,農民增收途徑越來越廣。沙河崖村在村黨支部引領下,成立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300余畝,包養重點發展果木種植、玫包養瑰培育,幫助本村和鄰村200余村民就包養網業。

在去年的52畝扶貧大棚的基礎上,今年6月,坡里村成立坡里紅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養魚種藕,實現了260余萬元的收入。游客前來接受紅色教育的同時,垂釣旅游,帶動了當地特色產品的銷售,近來,每天都有上百人游客前來,四個月下來,已過萬人次。

“如何包養為鄉村振興塑形鑄魂?”訾士勇一直思考著。

“九都楊”酒、“九都楊”醬菜……九都楊村積極注冊商標,打造“九都楊”系列文化創意產品。“包養我們在利用紅色文化創造經包養網濟效益的同時,也包養網是通過各種途徑,擴大紅色文化的影響力……”該村黨支部書記楊福文說。

昔與今,舊與新,作為“大運河文化旅游帶”與“黃河文化旅游帶”的交匯點城市,“兩河明珠 英雄陽谷”從縣城到鄉村,紅色文化氛圍日益濃厚,進一步豐富了包養聊城“兩河交匯 明珠城市”的內涵。陽谷縣正積極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層落地生根,以昂揚闊步的姿態加速向“六個新聊城”邁進。

TC: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